Menu Close

考古研究员赵芝荃对二里头遗址的研究及探索

赵芝荃,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负责人。

1928年1月生于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班,同年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58年任洛阳工作队队长,1959年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1983年任偃师商城工作队队长。1988年退休,继续在偃师工作队工作,1996年因脑血管病离开偃师商城工作队。

赵芝荃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夏商周考古,发掘的主要遗址有洛阳东周王城、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临汝煤山遗址、永城王油房遗址等,对于夏代的纪年、新砦期文化、汤都地址等学术问题的研究颇有建树。著有《偃师二里头》、《洛阳发掘报告》等等。

发现背后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开始于1959年,此后40多年里,发掘工作一直没有间断,直到现在。经过学术界数十年来的研究和探索,二里头文化很可能属于夏文化,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二里头遗址很可能就是夏都之一。

遗址目前包括四个自然村,地下普遍堆积着文化层。发掘出来的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陶窑、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陶器、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其中,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中部偏北有正殿,四周有150多间廊庙,南大门有三条通道,四间守卫室,中间为庭院,整体巍峨壮观。

二里头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在豫西和周边地区,一些学者认为,它影响波及东南一直到上海马桥遗址,西南到四川广汉遗址,北部到了河北、辽宁的夏家店下层遗址,覆盖了整个中华大地,持续400多年之久,是我国古代史发展最重要的阶段。

三年里念了四所大学

1949年我中学毕业,同时考上了辅仁大学和河北师范学院。那年我先在辅仁大学上了一段时间,当时不知道哪头炕热乎,什么都想品尝品尝,念了一段时间后跑到天津上河北师范学院了。

在辅仁大学我上的是历史系,听过陈垣的课中国历史名著选读、赵光贤先生讲的中国古代史。我到河北师范学院听过李光弼先生的课,特崇拜他。1951年我回到北京,正赶上清华大学招插班生,我就拿着辅仁大学一年级的成绩单去插他们的二年级,又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历史系,在周一良、雷海宗、冯友兰等老师那里受教。

1952年的时候,赶上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文科归北大,理科归清华,一下子又把我调整到了北京大学。因为我前面念的都是古代史,所以我对中国古代史兴趣很浓厚,北大那里有考古专业,所以我就转到了考古专业班。我认为古不考三代以下,我就考夏商周。1954年,我就在洛阳工作队实习,参加了洛阳中州路东周墓葬的发掘。

1955年,我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社科院考古所。因为我想做夏商周考古,所以入了商周考古研究室。那个时候,商代考古和周代考古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成果。惟独夏文化还是个空白,属于一块未开垦的肥沃土地。我就在填志愿表的研究方向的时候填了夏代考古。很快,我就到了洛阳考古队,当时,洛阳考古队正在发掘东周的王城。为什么要发掘这里呢?因为解放初期,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放在什么地方,学术界的意见很不一致。有的说放在西周,有的说放在东周,有的说放在春秋战国之际。

这种讨论在史学界一直很热烈,考古所也是为了配合这个问题,所以到这里来发掘,希望能够通过考古学成果进行断代、分期。

发掘东周城西墙的过程中,我每天都要从住地去发掘现场。一天我发现东干沟村寨墙外面一个特大的灰坑,我主动把它清理出来了,这里有两个墓葬,里面随葬品非常多,很特殊,很新奇,特点很突出,人骨架为蹲坐状,随葬的陶器有罐、盆、豆、斛等,跟河南龙山文化的不一样,与商代的也不一样,我也不认识,所以引起了考古队极大的兴趣。这是第一次发现这种后来被称为二里头文化的遗址。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