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燕云十六州,它的位置大致相当于北京、河北和山西一带。自古以来这些地方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边境天然的防御阵地。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当皇帝,便将燕云十六州作为交换条件来换取契丹的支持。在契丹的扶持下,石敬瑭当了皇帝,建立后唐。而契丹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垂涎已久的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可是个十足的卖国贼,他认贼作父,卖了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来满足个人的野心和欲望。他或许不知道就是他的卖国行为让中原王朝饱受苦难。石敬瑭做了八年的儿皇帝便一命呜呼。他的儿子石重贵登基后,不再对契丹不称臣,意欲摆脱契丹的控制。契丹兴兵讨伐,石重贵屡破契丹大军。契丹第三次讨伐才将其打败。只不过这次是重臣杜重威投降,让后晋主力丧失。
看来汉奸卖国贼在中国还是有着优良的传统的。石敬瑭是个怂货,卖国贼,但是他的儿子意图对抗契丹,也算是有血性的人,只不过无法弥补他父亲的罪过。石重贵全家被俘获到契丹,或许没有人想到不到二百年,宋朝皇帝让悲剧重新复演。辽朝控制燕云十六州后,对中原不断发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遏制契丹铁骑的南下,收复燕云无疑成为中原王朝最重要的事情。第一个用武力收复燕云的应该是周世宗柴荣。为了彻底解决燕云问题,柴荣在显德六年率军北伐,收复了瀛洲、易州和莫州,本打算一鼓作气收复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这样的话差不多便能收复幽州,无奈军中突发暴病,不得不班师回朝,更可惜的是不久便去世了。周世宗是大有作为的皇帝,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如果不是意外去世,极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哪怕再晚死一年,或许便会有奇迹发生。如果周世宗收复了燕云后病逝,那么凭借此功便足以流芳百世。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就是这么无情而又无奈。周世宗病逝后,他的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大宋朝。赵匡胤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身为武将,自然十分清楚燕云地区对于宋朝安全的重要性。
周世宗在位的时候,基本上确定了先北后南的统一战略,饮马长江,收复江北失地后便将精力都放在了收复燕云地区之上。然而赵匡胤却在赵普等谋臣的建议了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争方略。这种方略是否得当,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只知道的是按照这一方略宋朝基本上统一了南方,直到赵匡胤去世也差不多没有对契丹用兵。燕云地区仍旧牢牢掌控在契丹手里。其实,此时的契丹正是辽穆宗在位,辽穆宗喜怒无常、嗜酒好杀,整日昏昏欲睡,不理朝政,况且契丹内部谋反叛乱,政局动荡,君臣离心离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赵匡胤集中兵力收复燕云或许可能能实现。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永远无法假设也不能重来。当赵匡胤统一南方准备用兵契丹的时候,辽国的政局动荡已经结束,辽景宗在位,迎来了辽国的全盛时期。所以机会就是那么稍纵即逝,如果错过了,便不会再有任何机会,这就是历史的无情。当然我们也要理解赵匡胤的务实。毕竟赵匡胤参与了对契丹所有的战争,每次战争都异常艰难,伤亡惨重。对于契丹的实力和战斗力十分了解。一定程度上也让赵匡胤对于收复燕云地区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北宋王朝刚刚建立,内部也不十分稳定,不可能冒险举国之兵与契丹决战,因为周世宗的例子就在眼前。如果稍有不慎,便会有巨大的政治风险,进而危及新生的王朝。所以执行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先将军事实力相对较弱的南方政权消灭,使王朝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理顺王朝内部的藩镇割据问题,政权稳定后再徐图燕云地区,这是最现实最务实的策略,无可指责。
当然赵匡胤对于收复燕云有着十分强烈的愿望。为了收复燕云,在统一南方的时候,便设立封桩库,即专门的财政部门,将消灭南方各国的金银财物都储存起来,并且将每年的国家财政结余也纳入其中。赵匡胤的目的便是用这些钱来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不同意便用这些钱招募士兵,用武力收复。可是赵匡胤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子孙并没有用这些钱来武力收复燕云,而是用这些钱源源不断地送给契丹来换取王朝自身安危。正当赵匡胤准备用兵契丹的时候,却正值壮年意外去世,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赵匡胤和周世宗一样生前都没有收复燕云地区,可以说这两位皇帝都对为燕云地区的收复做了精心的准备,殚精竭虑,耗费一生心血,然而历史终究没有给他们机会。那么这个任务就自然落到了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身上。我们永远要记住,燕云十六州是我们民族抹不去的伤痛!直到明朝朱元璋才将这些地区收复!